生查子·独游雨岩

生查子·独游雨岩朗读

溪边照影行,天在清溪底。天上有行云,人在行云里。

高歌谁和余,空谷清音起。非鬼亦非仙,一曲桃花水。

译文

人在溪边行走溪水映照出人影,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。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,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。

我放声高歌,谁来应和?只听空幽的山谷清音响起。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,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无比。

注释

雨岩:在江西永丰县西南博山附近,岩中有泉水飞出,如风雨之声。

行云:云彩流动。

和(hè):跟着唱

余:我

空谷:深谷。《诗经·小雅·白驹》:“皎皎白驹,在彼空谷。”

清音:指空谷中潺潺的流水声。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夫景不为曲物直,响不为清音浊。”晋·左思《招隐》:“未必丝与竹,山水有清音。”

非鬼亦非仙:苏轼《夜泛西湖五绝》:“湖光非鬼亦非仙,风恬浪静光满川。”

一曲:一湾。

桃花水:即桃花汛。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,冰化雨积,黄河等处水猛涨,称为桃花汛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如使不及今冬成,来春桃华水盛,必羡溢,有填淤反壤之害。”注云:“盖桃方华时,既有雨水,川谷冰泮,众流猥集,玻澜盛长,故谓之桃华水耳。”《水衡记》:“黄河二月三月水,名桃花水。”唐·杜甫《南征》诗:“春岸桃花水,云帆枫树林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辛弃疾.稼轩词编年笺注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:182

2、萧枫.《唐诗宋词元曲·卷三:宋词》.北京:线装书局,2002:237

3、《中国历代文学名篇》编委会编著.《中国历代词名篇》.呼和浩特: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2008:215

4、朱德才,薛祥生,邓红梅.《辛弃疾词新释辑评·上册》.北京:中国书店,2006:411

5、徐北文,石万鹏.《二安词选:李清照、辛弃疾词评注》.济南:济南出版社,1994:112

6、王明辉,王铭丽.《辛弃疾词赏读》.北京:线装书局,2007:57-58

7、杨忠.《辛弃疾词选译》.成都:巴蜀书社,1991:107

8、弓保安.《宋词三百首今译》.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1988:331-332

生查子·独游雨岩创作背景

  这首词写于罢官之后的带湖闲居时期。在职期间,他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,遭到主和派的排斥、打击和嫉恨,被朝廷罢职闲居。抗战理想不能实现,报国壮志一筹莫展,因此,诗人感到苦闷和孤独,便写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悲愤。题目中的“独游”二字,已经透露出了这种意味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杨庆存.《宋词经典品读》.北京:蓝天出版社,2012:221

  上片写词人游览岩见到的景色。第一句“溪边照影行”,是点题,写游人;第二句“天在清溪底”,写清溪和蓝天;第三句“天上有行云”,写行云;第四句“人在行云里”如同电影中的定格,总写溪、人、云,展示了水底的一个画面。作者在这里所描写的人、天、云都不是实体,而是水中的倒影。清清的溪水,不但是岩的优美景色之一,而且也成了词人摄取这张景小照的胶卷。游人的身影、碧蓝的天空、飘动的浮云,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。“人在行云里”这样神奇美妙的景象,真可谓巧夺天工,不但使描写的景物高度集中,而且意境更为清新活泼,整个画面非常生动,所描写的景物,全部处在变化之中,溪水自然是流动的,游人漫步岸边——“影行”,白云飘转空中——“行云”,这就使画面充满了动感,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。

  如果说上片的写景,重在刻画形象的话,那么这个下片的抒情,则是着力描绘声音。哗哗的流水,飘荡的歌声,不仅使寂静的谷增添了生气,也为上面的图画配上了音乐

  清人沈祥龙《论词随笔》说:“词贵藏于内……于言外有所感触。”蓦然读去,这首词意境优美,静中有动的图画,配着富于形象的歌声与音乐,平易通俗、流畅自然的语言,也令人赞叹不绝。但仔细咀嚼,就会发现:作者把辛酸的感触,藏在迷人的画面背后;把满心的苦闷,融于优美的乐律之中。题目中的“独”字,已经为全词规定了基调,透露出苦闷的气息。下面的内容,自然全都围绕“独”字展开,所以起拍第一句就是“溪边照影行”。这一画面里,只有一个倒映在水中的人影,点出了“独游”,而比“独游”更深刻,因为它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。

  在这特定的氛围里,那清清的溪水,蔚蓝的天空,飘动的白云,这些美好景物,也染上了凄凉冷清的色彩,成为词人表达孤独之感的衬景。“人在行云里”,不止是倒影交织的画面,也写出了词人不苟随世俗的决心和孤傲清高的品格,暗写了自己遭受打击的原因。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苦闷,终究是掩遮不住的,“高歌”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。然而,并没有人能理解他,与他相和的,只是空谷里的溪水。词人的“独”唱,同哗哗的水声,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。这种“高流水少知音”的感慨,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;而这种“曲高和寡”的情景,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。那幽深寂静的谷,那溪水漂浮的残,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。所以,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,描写水光色,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,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、闲居家乡、有志难伸的苦闷寂寞,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关心。他热爱自然光,又不忘怀于世事,正表现了词人退居时期的内心矛盾,说明他并没有因自然光的优美而陶醉、而颓废。

  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岩的情景,抒发了遭受打击、闲居乡里的苦闷,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。同时,这首词构思新颖,剪裁精妙。题为“独游岩”,作者就在“独”字上作文章,上片写“形”独,下片写“声”独。随即带出了岩的优美景色,如清溪、蓝天、行云、谷等。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,意境清新自然而又沉郁,景愈美,愈可反衬出词人的不平与愤懑。语言通俗流畅,以虚写实,虚实结合,高度集中。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了这首词的高度艺术性。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称:“幼安之佳处,在有性情,有境界。”于此可见。

  清代乾嘉时期岭南的著名诗人和画家黎简,有诗云:“七十二峰倒江水,俯见峰尖插天底;一舟天上棹海松,回合三万寒虬龙。”其构思与辛词同,可见辛词影响之远。

辛弃疾

辛弃疾(1140-1207),南宋词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 ...

辛弃疾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劝我酒,我不辞。请君歌,歌莫迟。歌声长,辞亦切,
此辞听者堪愁绝。洛阳女儿面似花,河南大尹头如雪。

()
黄浚

麟楦文章不放閒,岁华何事更相关。囊诗未办悤悤祭,待看城西雪后山。

()

掉臂兵丛自在行,归来依旧一书生。酒边结客千金尽,帐下翻澜四座惊。

莫惜华年今冉冉,但期民物各平平。春寒喜孕新桐熟,二月江涛撼雾城。

()

太守无堪久借留,君王恩礼与升州。亲舆自可时来往,渔唱犹能数献酬。

风色得经扬子渡,月明知在海棠洲。北山楷木今成列,独傍师门想见丘。

()

谁能枉驾入荒榛,随例形相土木身。
不及连山种桃树,花开犹得识夫人。

()

机不可触,病不可医。说黄道黑,引蔓牵枝。要见众生不病时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