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火山

经火山朗读

火山今始见,突兀蒲昌东。

赤焰烧虏云,炎氛蒸塞空。

不知阴阳炭,何独烧此中?

我来严冬时,山下多炎风。

人马尽汗流,孰知造化工!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经火山创作背景

 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(750年)岑参初次出塞经过火焰山之时。天宝八载(749年),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,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,大约次年途经蒲昌(今新疆鄯善)。当时火焰山横亘眼前,烈焰飞腾,奇景壮丽,激起了这位边塞诗人的满怀豪情,因此创作了这首《经火山》。

 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。起句“火今始见”的一个“始”字,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。“突兀蒲昌东”中的“突兀”一词,既勾勒出火焰巍峨高耸之貌,又描绘出火焰拔地而起、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。起始二句,气势宏大。

  接着“赤焰烧虏云,炎氛蒸塞空”二句继续写火焰的威势。“虏云”、“塞空”,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,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。而那火焰的烈焰,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,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。将火焰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,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,联想合理,夸张恰到好处,炼字精当,意韵喻长。尤其是一个“烧”字,将火烈焰指向虏云;一个“蒸”字,使火焰热气威及远塞,由低向高,由近及远,顺着火焰热力的漫延,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名不虚传的威势。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,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,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志向的高远。在这里,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,而是从远处的“赤焰”和“炎氛”,“虏云”和“塞空”着眼,以比军、以热喻威,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

  接着,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:西汉贾谊在《鵩赋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,岑参此处化用其意,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:火炉之大,如天高地阔,燃料之多,集全部阴阳于一地,从而燃着了这座石。意为火焰举世无双,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。

  收尾四句:以反衬手法,再现火焰威势,一物多咏,造成连贯的气势。诗人自长安来,一路天寒地冻,唯独边塞热气蒸人,人和都大汗淋漓。这种驱寒使热之工,若不是神力造化,人力绝不能能为之。这里,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,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。可以想见,来到火焰前,诗人触景生情,气贯长虹,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

岑参

岑参(约715-770年),唐代边塞诗人,南阳人,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,后徙居江陵。[1-2] 岑参早岁孤贫,从兄就读,遍览史籍。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进士,初为率府兵曹参军。后两次从军边塞,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;天宝末年,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,为其幕府判官。代宗时,曾官嘉州刺史(今四川乐山),世称“岑嘉州”。大历五年(770年)卒于成都。 ...

岑参朗读
(1)

猜你喜欢

楼钥

玉立君家好弟兄,蓝田风采照花城。

版舆寿母人间盛,千里何曾去送迎。

(0)
欧大任

下马嚬呼浊酒瓶,西游宾客在黄亭。布衣谁敢轻朱建,木榻空羞老管宁。

舞罢长虹秦气紫,头来明月楚天青。君看汝颍千秋会,曾为何人一聚星。

(0)

白水塘边旧草莱,十年三径锁苍苔。寒花解得人归意,昨夜分明入梦来。

(0)

清风峡里水清泠,不但琮琤可静听。秋桂秋兰在深谷,更堪鼻观挹幽馨。

(0)

分手暮江寒,徘徊立马看。

寻常相见易,倍觉别离难。

(1)
范景文

减俸劝施收几斛,沟中或可存遗骨。青州富守亦何人,苦口属告我良牧。

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