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柳八首·其二

杨柳八首·其二朗读

南内墙东御路旁,预知春色柳丝黄。

杏花未肯无情思,何是情人最断肠。

译文

南宫内苑,东墙路旁,那是天子走过的地方。温柔的柳丝已知春的来临,又吐出嫩绿,泛起鹅黄。

杏花也在含情相望,羞红的脸上又有几分彷徨。为什么行人不解杏花的情意,却独爱柳丝只为它愁伤断肠。

注释

杨柳枝:原为乐府曲名,后变为宫词,又演变为词牌名。又作“杨柳”。《碧鸡漫志》入“黄钟商”。单调二十八字,四句三平韵。

南内:天子的宫禁叫“大内”,简称“内”。墙:一作“桥”。御路:皇宫内的道路。傍(páng):同“旁”,旁边,侧边。

须,一作“预”。丝,一作“枝”。

何事:何用,何须。行:一作“情”。

参考资料:

1、柯宝成 编注.花间集.武汉:武汉出版社,2017:19

2、邱美琼 胡建次.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.武汉:崇文书局,2015:50-51

3、房开江 崔黎民.花间集全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7:40-41

杨柳八首·其二创作背景

  这首词约作于唐文宗大和(827—835)、开成(836—840)年间。温庭筠的《杨柳枝》和许多新创的词调一样,既是词牌的名称,也是题目。像《杨柳枝》这样形式的歌词,和《竹枝词》《凉州词》等一样,只有在倚声歌唱时才有区别,作为书面文字,它与七绝略无不同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张 红.温庭筠词新释辑评.北京:中国书店,2003:157-162

2、刘学锴.温庭筠诗词选.郑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2011:160-164

  温庭筠的八首《杨柳枝》描写的都是宫苑边的杨柳。这一首写的是春柳杏之中,行人所触发的伤别之情。

  前两句明写柳,而由柳触发起的别情却隐含其中。“南内墙东御路旁”一句,暗切杨柳。“须知春色柳丝黄”一句,明写柳色,柳丝嫩黄,置于绿的春色中,愈显娇美动人。此句似从李白诗句“春从柳上归”和“柳色黄金嫩”化出,为后两句张本。

  后两句以报春的杏之有情相衬,写行人仍然对柳最伤情,将别情点破。“杏未肯无情思”,用杏与柳枝对比,推进一层,说明杏亦能含情。“何事行人最断肠”一句是写行人在杏柳色之中,而最引人伤别的,还是柳枝,这就把柳色春思更推进了一层。最后一句用疑问语气,又未直接写柳,但因柳寓含情感,柳的艺术魁力,已在其中。

  以往写离情的诗词通常借柳起兴,或见柳生情,而此词写行人离情虽然也是因柳而起,但中间以杏相衬,于比较中将柳之牵动人情写深了一层。如此构思颇有新意,更耐寻味,堪称精妙。

温庭筠

温庭筠(约812—866)唐代诗人、词人。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东南)人。富有天才,文思敏捷,每入试,押官韵,八叉手而成八韵,所以也有“温八叉”之称。然恃才不羁,又好讥刺权贵,多犯忌讳,取憎于时,故屡举进士不第,长被贬抑,终生不得志。官终国子助教。精通音律。工诗,与李商隐齐名,时称“温李”。其诗辞藻华丽,秾艳精致,内容多写闺情。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,为“花间派”首要词人,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。在词史上,与韦庄齐名,并称“温韦”。存词七十余首。后人辑有《温飞卿集》及《金奁集》。 ...

温庭筠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家世儒官独典军,紫髯三十坐高轩。战旗指处无坚垒,仕路从来有孟门。

剑长涩苔收杀气,马骄沙草散蹄痕。旧时赠客金钱尽,更向谁人受此恩。

()
江源

肩舆一霎度层冈,思欲振衣心未遑。望阙直穷千里目,思乡欲断九回肠。

谩怜我辈身多病,独喜吾民岁屡穰。此去綦江应不远,淩晨呼仆束轻装。

()

昭文昭文施一钟,悬空随叩警盲聋。

圆音不断周沙界,纯体金刚空不空。

()

荆州持大橘,亦自名黄柑。

忽得洞庭美,气味何可参。

()

谁传新语到边州,来自銮坡最紧头。

句法自成台阁样,交盟犹为友朋谋。

()
弘历

秋气澄石泉,净呈太古镜。不为整衣冠,堪因悦心性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