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

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朗读

译文

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,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。

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,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?

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,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。

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,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!

注释

石门:山名,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。山不甚高大,石峡对峙如门,故名。杜二甫:即诗人杜甫,因排行第二,故称他为杜二甫。

池台:池苑楼台。

金樽开:指开樽饮酒。

泗水:水名,在山东省东部,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,向西流经流经曲阜、兖州,由济宁入运河。

徂(cú)徕(ái):山名。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。

飞蓬:一种植物,茎高尺余,叶如柳,花如球,常随风飞扬旋转,故名飞蓬,又称转蓬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600-601

2、张国举.唐诗精华注译评.长春:长春出版社,2010:168-169

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创作背景

 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(745年)秋天。李白于天宝三载(744年)被“赐金还山”,离开了长安,到梁宋(今河南开封、商丘)游历,其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、梁园(今开封)之间。深秋,杜甫西去长安,李白再游江东,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。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。

参考资料:

1、何国治 等.唐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3:305-307

2、裴 斐.李白诗歌赏析集.成都:巴蜀书社,1988:105-107

  “醉别复几日”,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,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!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。“醉眠秋共被,携手日同行”,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,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,“登临遍池台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,同游痛饮:“何时石门路,重有金樽开?”石门,名,在东曲阜东北,是一座景秀丽的峦,有寺院,泉水潺潺,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。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“何时一樽酒,重与细论文”的意思。“重有金樽开”这一“重”字,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;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,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,读来令人感到亲切。

  李杜同嗜酒,同爱游玩水。他们是在秋高气爽、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:“秋波落泗水,海色明徂徕。”这里形容词“明”用如动词,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。不说徂徕色本身如何青绿,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,和王安石的诗句“两排闼送青来”(《书湖阴先生壁》)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,这就把色写活,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。“明”字是这句诗的“诗眼”,写得传神而生动。在这清水秀、景如画的背景中,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,依依惜别:“飞蓬各自远,且尽手中杯!”好友离别,仿佛转蓬随飞舞,各自飘零远逝,令人难过。语言不易表达情怀,言有尽而意无穷,那么,就倾尽手中杯,以酒抒怀,来一个醉别吧!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。结句干脆有力,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,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。

  这首送别诗以“醉别”开始,干杯结束,首尾呼应,一气呵成,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,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。诗中的水形象,隽美秀丽,明媚动人,自然美与人情美——真挚的友情,互相衬托;纯洁无邪、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、明净的徂徕色交相辉映,景中寓情,情随景现,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。这首诗以情动人,以美感人,充满诗情画意,是脍炙人口的佳作。

李白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 ...

李白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陈永正

漠漠青芜,想陵阳跋浪,漱月含珠。黄埃扬北域,沧海涸东隅。

红桑忽见植千株。朔风撼时,枝摇叶号。秋凉夜,恍听得、老蛟哀怒。

()

王昌家直在城东,落尽庭花昨夜风。
高兴不辞千日醉,随君走马向新丰。

()

两山脩径尽榛芜,谩诧当年幸翠舆。空睹宸文藏宝构,不逢衲子话真如。

林深想见灵根茂,地胜宜多隐者居。凉月照人归路好,傍溪嘉树影扶疏。

()

湖边一夜霜,庭树无秋声。懒不近笔砚,何以纾幽情。

但有一睡耳,展转无由成。起拥地炉暖,坐待天窗明。

()

湍驶风逾清,水明石可把。倚杖独移时,白鸥翩然下。

()

柳边池阁。晚来卷地东风恶。人生不解频行乐。昨日花开,今日风吹落。

杨花却似人飘泊。春云更似人情薄。如今始信从前错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