阙题二首

阙题二首朗读

荆谿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

相看不忍发,惨淡暮潮平。语罢更携手,月明洲渚生。

  此诗以诗人行时所见所感,描绘了初冬时节的景色。“荆溪”发源于秦岭中,流至长安东北汇入灞水。诗人的别墅也在秦岭中,此诗所写应是其别墅周边的一段景色。首句中溪流:荆溪蜿蜒穿流,溪水清浅,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。次句中红叶:天气业已寒冷,但林间仍点缀着稀疏的红叶。从天寒而红叶犹未尽落,表明天气是初冬时节。在以上两句诗中,诗人以“白石出”与“红叶稀”概括而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初冬景色的显著特征。不过诗人接着就在第三、四句诗中告诉人们,上述景象并不是此时景的全貌,此时景的基本面貌,乃是由众多苍松翠柏等终年长青的树木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“空翠”,即一望无际的空明的翠绿色。诗人行走在间小路上,周身被空明的翠绿所包围,林间的空气本就湿润,而空明的翠色则仿佛已化作绿水洒落下来似的,虽然未曾下,却不由产生了衣裳被淋湿的感觉。在此,诗人通过一个似幻似真的“湿”字,巧妙地显示出中“空翠”色彩的浓烈。

  在这首小诗中,诗人选择白石散露的小溪,林间稀疏点缀的红叶和一望无际的翠绿色,用一条径和一位行人把它们联接起来,构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初冬景画。这幅优美景画极具冬的情韵,却无冬的肃杀,而仍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。

 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景色

  首句中溪水。荆溪,本名长水,又称浐水,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中,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。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中的上游一段。路往往傍着溪流,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、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。天寒水浅,溪变成涓涓细流,露出磷磷白石,显得特别清浅可爱。由于抓住了冬寒时溪的主要特征,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,蜿蜒穿行的形状,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

  次句中红叶。绚烂的霜叶红树,本是秋的特点。入冬天寒,红叶变得稀少了;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。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,在一片浓翠的色背景上(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),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,有时反倒更为显眼。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。所以,这里的“红叶稀”,并不给人以萧瑟、凋零之感,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。

 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,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。尽管冬令天寒,但整个秦岭中,仍是苍松翠柏,蓊郁青葱,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。苍翠的色本身是空明的,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,所以说“空翠”。“空翠”自然不会“湿衣”,但它是那样的浓,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,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,人行空翠之中,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,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、滋润,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湿衣似的凉意,所以尽管“路元无”,却自然感到“空翠湿人衣”了。这是视觉、触觉、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,一种心灵上的快感。“空”字和“湿”字的矛盾,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。

  张旭的《留客》说:“纵使晴明无色,入云深处亦沾衣。”“沾衣”是实写,展示了云封雾锁的深另一种美的境界;王维这首《中》的“湿衣”却是幻觉和错觉,抒写了浓翠的色给人的诗意感受。同样景物,同样写到了沾衣,却同工异曲,各臻其妙。真正的艺术是永远不会重复的。

  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、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中冬景,色泽斑烂鲜明,富于诗情画意,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。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,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。

王维

王维(701年-761年,一说699年—761年),字摩诘,汉族,河东蒲州(今山西运城)人,祖籍山西祁县,唐朝诗人,有“诗佛”之称。苏轼评价其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开元九年(721年)中进士,任太乐丞。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,今存诗400余首,重要诗作有《相思》《山居秋暝》等。王维精通佛学,受禅宗影响很大。佛教有一部《维摩诘经》,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。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,非常多才多艺,音乐也很精通。与孟浩然合称“王孟”。 ...

王维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短棹轻帆,风恬浪静。

溢目湖光镜样平,渔歌未起同谁听。

()

朅来豪游子。

势利祸之门。

()
刘凤梧

霜华争妒雁来红,时白时黄变幻中。太液遗芳今有主,莫因人去怅庭空。

()

长句和平见治音,京华犹记盍朋簪。声传珠履星辰近,影动金莲雨露深。

云树有图凭鹰寄,春山无伴听莺吟。悬知两地看明月,爱国忧民共此心。

()

旧时典正父,今日一浮屠。

四海谁知己,三更忽撚须。

()

君才元落落,吾语只平平。意广真堪笑,情亲却自惊。

瘦筇殊未到,短笛为谁横。肺病虽羸甚,犹能倒屣迎。

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