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简介《七律·有所思》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此诗抒发了作者对经心发动、亲手燃起的“文.化.大.革.命”烈火的感想。
作品原文
七律·有所思
正是神都有事时,又来南国踏芳枝。青松怒向苍天发,败叶纷随碧水驰。
一阵风雷惊世界,满街红绿走旌旗。凭栏静听潇潇雨,故国人民有所思。
作品注释
⑴神都:古谓京城。这里指首都北京。
⑵南国:中国南方的泛称。作者写这首诗的前后,正在南方巡视。1966年5月15日在杭州;途经长沙于17日到韶山滴水洞,在这里住了11天;28日赴武汉。
⑶凭栏静听潇潇雨:化用岳飞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词“凭栏处潇潇雨歇”句。阑同栏。潇潇,骤急的雨势。
⑷故国:即祖国。
作品鉴赏
这首缘情言志的咏怀诗抒发了作者对经心发动、亲手燃起的“文.化.大.革.命”烈火的感想。
“文化.大.革命”的发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上海《文汇报》1965年11月发表姚.文.元的《评新编历史剧〈海.瑞.罢.官〉》;毛.泽.东1966年初指责中宣部和北.京.市.委“包庇.坏人、压制.左派”,提出了“打倒.阎王、解放.小鬼”的口号;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《五·一六通知》错误地对彭.真、罗.瑞卿、陆.定一、杨.尚.昆进行批判,通知发出同时毛.泽.东离京南巡,回来后写了《炮打.司.令.部——我的.一张大.字.报》,把斗争锋芒指向了“以刘.少.奇为首的资产阶级.司.令.部”。在此过程中,毛.泽.东一步步战胜中央集体,使“文.化.大.革.命”按其预想发动起来。这便是写此诗时的历史背景。
1966年7月8日,他在武汉给江青写下那封著名的信,可以判断,这封信的基本内容是在滴水洞形成的。除了这封信外,毛在这段期间有无其无其他抒发胸臆的文字?对此,外界长期不得而知,直至1996年9月,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《毛泽东诗词集》,人们才知道,毛在1966年6月还写有一首《七律·有所思》,也是谈他对文革感受的,只是毛未注明写作此诗的地点。
这收诗反映了作者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的复杂心境。首联:正是、又来两句,看似是时间上的偶然衔接,其实两者原始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;颔联:青松、败叶,阵线分明,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正面描述,分别指革命小将和走资派;颈联:赞颂文化大革命的声威;尾联:遥应开端,把视线收回到南巡主体,暗含作者“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”的心情。整首诗读来使人深感遗憾,引起沉郁以至苍凉的感觉。
第一部分:真情实感。
正是神都有事时。读来有种急迫感,凸显标题的份量。
又来南国踏芳枝。读来有种春风拂面的暖意,又有柳暗花明的感觉。芳枝,喻指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的笑脸。此时读者有所思:革命成功了吗?我们真的无忧无虑了吗?
青松怒向苍天发。青字透着时光荏苒,祖国少年的情怀。松字透着高洁傲雪,松柏延年的节操。怒向苍天发,发人深省。此时读者有所动:被革命一个阶段之成功遮住视线,将失去革命意义。
败叶纷随碧水之。败叶藏着多事之秋,动荡抉择的愁绪。碧水是指人民的力量。“碧水”取义于李白《望天门山》碧水东流至此回的诗句,是希望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主宰新形成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。“之”是指碧水滔滔流过的痕迹。
第二部分:有所向往。
一阵风雷惊宇宙。将有新的革命风暴席卷苍天,呼应颔联。
满街红绿走旌旗。街,暗含革命新战线——仿佛置身在“神都”或“南国”的大街之上。勾勒出群众革命轰轰烈烈的场面,描绘出文化建设新的百家争鸣的蓝图。
凭栏静听潇潇雨。栏,暗示革命导师——仿佛已到城楼之上,俯瞰革命之后清新平静的新国家。勾勒出群众从自发革命到自觉建设再到国泰民安的社会主义新局面。静听潇潇雨,意思是说静观地天之泰,雨声潇潇在为碧水增添着活力。革命与人民浑然一体。
七亿人民有所思。革命是为了祖国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,祖国是人民的,每个人都要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。
第三部分:赏析
《七律·有所思》写出了革命者在文化方面为人民服务的真情实感和美好愿望。题目为“有所思”,末句为“七亿人民有所思”,以人民为导向,革命视野宏大,通篇没有疑问却发人深省。
首联,先紧迫后舒缓,寓情于景而举重若轻。颔联:青松、败叶,先革命群众后非革命者,革故鼎新而有所倚重。颈联:描绘革命气势磅礴和文化辞旧迎新的宏伟蓝图。尾联:呼应标题,凸出革命主体,描绘革命完成,祖国和人民融为一体,国泰民安的新面貌。通览全诗,不论是武装革命还是哪种革命,离开人民的参与,都不会最终取得胜利。这是全诗的灵魂,体现作者的大历史观,大文化观。
作者简介
毛泽东(1893年12月26日-1976年9月9日),字润之(原作咏芝,后改润芝),笔名子任。湖南湘潭人。中国人民的领袖,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战略家和理论家,中国共产党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,诗人,书法家。主要著作《毛泽东选集》(四卷)、《毛泽东文集》(八卷)、《毛泽东诗词》(共43首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