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唐诗评论4,5102阅读模式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作品简介《咏蝉三绝》指的是虞世南的《蝉》,骆宾王的《在狱咏蝉》,李商隐的《蝉》,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。虞世南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是清华人语;骆宾王“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”是患难人语;李商隐“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”是牢骚人语。

作品参考:虞世南《咏蝉》 骆宾王《在狱咏蝉》 李商隐《蝉》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作品原文


咏蝉三绝


咏蝉


虞世南

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
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

在狱咏蝉


骆宾王


西陆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。


不堪玄鬓影,来对白头吟。


露重飞难进,风多响易沉。


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。



李商隐


本以高难饱,徒劳恨费声。


五更疏欲断,一树碧无情。


薄宦梗犹泛,故园芜已平。


烦君最相警,我亦举家清。
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虞世南的《咏蝉》解析

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,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,很为后人称道。首句“垂緌饮清露”,“垂緌”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,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,形状像下垂的冠缨,故称“垂緌”。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,栖息于高处,餐风饮露,故为“饮清露”。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。

次句“流响出疏桐”,写蝉声之远传。梧桐是高树,着一“疏”字,更见其枝干的高挺,且与末句的“秋风”相呼应。 “流响”写蝉长鸣不已,悦耳动听,用一“出”字,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。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,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。

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,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。蝉声远传,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,诗人却别有会意,强调这是由于“居高”使然。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:立身高洁的人,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,自能声名远播,真如俗话所说,“是金子总会发光”。两句中的“自”、“非”,一正一反,相互呼应,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,颇显大气。这两句看似写蝉,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,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。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“五绝”——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、书翰,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。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骆宾王的《在狱咏蝉》解析

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。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,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,遭诬,以贪赃罪名下狱。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,写法上启用比兴,以蝉声来逗起客思。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:秋天,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;地点在狱中,作为“南冠”(囚徒)的诗人,身心不得自由。落魄加上孤寂,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。

颔联一句写蝉,一句写自己,以“不堪”和“来对”将物我联系在一起。自己大好的青春,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,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。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,还是两鬓乌玄,不禁自伤老大,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,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,而今不但一事无成,还锒铛入狱。同时“白头吟”又是乐府曲名,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,卓文君做《白头吟》以自伤。这里,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,进一步比喻当权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爱。
颈联纯用比兴手法,两句无一不在说蝉,也无一不在说自己。“露重”、“风多”比喻政治环境恶劣,“飞难进”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,“响易沉”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,不自由。蝉如此,自己也如此,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,真算是物我融混了。此处与杜甫《春望》中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尾联再接再厉,仍用比兴。秋蝉高居树上,餐风饮露,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?自己品性高洁,不为世人了解,反被诬陷入狱,正如屈原在《离骚》中所唱的“世浑浊而不分兮,好蔽美而嫉妒”,此时有哪一个肯替自己雪冤呢?而今患难之中,惟有蝉能为我高唱,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。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李商隐的《蝉》解析

这首咏蝉诗,诗人抓住蝉的特点,结合自己的情思,“为情而造文”。诗中的蝉,也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。

首联闻蝉鸣而起兴。“本以高难饱”蝉栖息于高树,吸风饮露,所以“难饱”。自己因为人清高,所以清贫。“徒劳恨费声”,蝉由“难饱”而发出的鸣叫声,哀中有恨。此种鸣叫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,所以是徒劳的。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者陈情,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,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。蝉本无情,无所谓“难饱”与“恨”,其实“难饱”和“恨”的正是诗人自己,只是诗人将这种感情寄寓在蝉身上来表达,更显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。

颔联将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了一步,达到了抒情的顶点。蝉的鸣叫声到五更时分已稀疏得快要断了,可是一树的叶子兀自绿着,并不为蝉鸣的“疏欲断”而悲伤难过,显得那样冷酷无情。此处涉及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,即无理得妙。蝉声的“疏欲断”与一树的碧绿本无关涉,而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,其实责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,使自己困顿尴尬的遭遇不能改变。如此看来便顺理成章了。

颈联抛开咏蝉,转到自己身上,将感情挑得更明。“薄宦梗犹泛”,诗人在各地当幕僚,是个小官,辛苦辗转,好象大水中的木头到处漂流。这种不安定的生活,使他顿生思乡之情。同时“田园将芜”,思归的理由又多了一层。这两句看似与上文的咏蝉无关,其实正因官小禄微,所以“难饱”“费声”,得力者“无情”,才使诗人动了归隐之心。

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,用拟人的方法写蝉,同时呼应开头,首尾照应。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个与之境遇相仿的小官,“举家清贫”劳心伤神的漂泊生活不如归家弄田。

同为咏蝉,同样工于比兴寄托,但由于作者的地位、遭际、气质的不同,却呈现出如此殊异的面貌,构成了如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。以上三篇,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。

《咏蝉三绝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

虞世南的《咏蝉》译文

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,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。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,而不是依靠秋风。

骆宾王的《在狱咏蝉》译文

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,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。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,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。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,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。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,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?

李商隐的《蝉》译文

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,餐风饮露,本来就难以饱腹,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?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。由于彻夜鸣叫,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,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,毫无表情。我官职卑微,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,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。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,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。

继续阅读
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18年11月4日 22:01:0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guwenxuexi.com/classical/26417.html
评论  0  访客  0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
确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