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原文
东陵侯既废1,过司马季主而卜焉2。季主曰:“君侯何卜也?”东陵侯曰:“久卧者思起,久蛰者思启3,久懑者思嚏4。吾闻之:‘蓄极则泄,闷极则达,热极则风,壅极则通。一冬一春,靡屈不伸5;一起一伏,无往不复。’仆窃有疑6,愿受教焉。”季主曰:“若是,则君侯已喻之矣7,又何卜为?”东陵侯曰:“仆未究其奥也,愿先生卒教之。”
季主乃言曰:“呜呼!天道何亲8?惟德之亲;鬼神何灵?因人而灵。夫蓍9,枯草也;龟10,枯骨也;物也。人,灵于物者也,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?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!有昔者必有今日。是故碎瓦颓垣,昔日之歌楼舞馆也;荒榛断梗11,昔日之琼蕤玉树也12;露蚕风蝉,昔日之‘凤笙’、‘龙笛’也13;鬼磷萤火14,昔日之金缸华烛也15;秋荼春荠16;昔日之象白驼峰也17;丹枫白荻18,昔日之蜀锦齐纨也19。昔日之所无,今日有之不为过;昔日之所有,今日无之不为不足。是故一昼一夜,华开者谢20;一春一秋,物故者新;激湍之下必有深潭,高丘之下必有浚谷。君侯亦知之矣,何以卜为!”
词句注释
1.东陵侯:秦人邵平曾被封为东陵侯。秦亡,其于长安东种爪为生。
2.司马季主:西汉初年人,以占卜闻名。卜:占卜,指古人用龟甲、蓍草等预测吉凶的活动。
3.蛰:虫类冬眠。启:开,出来。
4.懑:闷。嚏ti:打喷嚏。
5.靡:无;没有。
6.仆:自称谦词。
7.喻:明了,明白。
8.天道:上天的意志。
9.蓍:草名,古人用其茎进行占卜。
10.龟:即龟甲,亦为古人占卜之用具。
11.榛:树丛。梗:草木枯枝。
12.蕤:原意为花朵下垂貌,这里指花朵。
13.风笙龙笛:并为乐器名。因像龙凤之形或饰有龙凤彩绘,故称。这里指悦耳的音乐。
14.鬼磷:即磷火。夜间火焰呈淡绿色,旧时人有的认为它是鬼火。
15.金缸:金属容器,古时用来作灯照明。
16.荼:菜名,味苦。荠:菜名,味甘。
17.象白:即象鼻。白,古“鼻”字。驼峰:骆驼的肉峰。
18.枫:即枫树,叶经霜变红,故称丹枫。荻:草名,其花白色,故称白荻。
19.蜀锦齐纨:指四川出产的锦和山东出产的纨。纨:绢。
20.华:花。
白话译文
东陵侯被废黜以后,到司马季主那里去占卜。
司马季主问道:“君侯您要占卜什么事呢?”东陵侯答:“久卧在床的人总想起床,长期冬眠的动物想要醒来,长期郁闷的人总想要发泄。我听说蓄积太多就需要发泄,郁闷久了就需要通达,热得太厉害就需要吹风,堵塞到了极致就需要通畅。一冬一春之间,不会总是屈而不伸的,事物间总是一起一伏,没有去而不复的。我内心对此还是有疑惑,希望得到你的指教。”司马季主说道:“照你刚才这么说,说明君侯您已经很懂得事理了,何必还要来占卜呢?”东陵侯说:“我还是觉得我还没有懂得其中的奥秘,恳请先生就此好好开导我一下。”
司马季主这才说道:“唉!天道会亲近什么人啊?它只会亲近那些有德行的人!鬼神有什么灵验呢?鬼神只是靠人事才显示出灵验来!占卜用的蓍草,只不过是枯草,龟甲也只不过是枯骨,它们都只不过是物罢了。人,总比物要有灵性,为什么不相信自己而去相信物呢?况且,君侯您为什么不想想过去呢?有一种过去就有一种今天。因而,那些碎瓦断墙,曾经是过去的舞台歌榭,那些荒木断枝,也曾经是过去的玉树琼枝。今天在风露中哀鸣的蟋蟀和蝉,也曾是以往的华美的笙笛之音,幽暗的磷光鬼火,正是过去的金灯华烛,那秋日的苦菜和春天的荠菜,也正是过去的象白驼峰,那丹枫白荻,也是过去的蜀锦齐纨。以往没有的,今天有了,这并不为过,而以往有的,今天失去了也并非显得不足。因此,一日一夜之间,花开又花落,一春一秋之间,万物凋零又复苏。湍急的流水下必定有深潭,高山之下必有深谷。这些道理,君侯您是明白的,那么您何必占卜呢?”
创作背景
《司马季主论卜》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,是讲“升沉应已定,不必问君平”(唐诗),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。在现代看来,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。
元代末年,刘基任江西高安县丞、江浙儒学副提举等职。因受排挤,辞官归隐,写了一部寓言体散文《郁离子》。作者善于通过文中的艺术形象,对元末的暴政和世风进行批判。这篇《司马季主论卜》节选自《郁离子·天道篇》。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,借汉初东陵侯被废黜而思复用,向司马季主问卜一事发表议论,极写物极必反、因果循环,提出“天道何亲?惟德之亲。鬼神何灵?因人而灵”,借天道及鬼神之事怀疑和否定天道鬼神,寓意深刻。
作品赏析
这是一篇说明义理的文章,跟一般的说理文相比,作者避免了同类文体的泛泛议论,而采取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运思行文,因此更收到了说理的效果。
全文可分两段:
东陵侯的问卜为第一段。东陵侯在秦时为侯,在汉却下落成了庶人。这对其来说,自然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。他虽然也认识到了“蓄极则泄,闷极则达,热极则风,壅极则通”的道理,但由于“身在此山中”,所以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。这样便只好借问卜来寻找解脱。
司马季主对东陵侯的回答为文章的第二段。在这一段中,司马季主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精神,而否定了占卜的偶然性和荒唐。“鬼神何灵,因人而灵”,“人,灵于物者也,何不自听而听于物”的观点,反映出作者进步的思想认识。在这一段中,作者阐述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,又论析了它们的矛盾性与统一性,并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。应该说,作者在这里阐述和表明的一切,对于中国古代哲人来讲都不陌生,如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等一些道家著所论证的大多就都有这种意味,而苏轼于《前赤壁赋》中写下的那句“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”的名言,简直更可以看作为本文的结论。刘基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只是复述前人已表达过的思想的情况下,仍为人们所乐道,所欣赏,原因就在于他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了。
这篇文章尽管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,具有较为深刻、启人心性的思想,但其中无比深沉的感慨与难以排遣的牢骚还是明显可感的。这篇文章虽然采取了主客问答的形式,但无论是提问或是解答,都表明了旨在寻找自我解脱这一目的。问者的困惑,实际上也就是答者的困惑,而答者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作者本人对世事的无可奈何、因此从总的方面看,作品所集中反映的无非是一种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。
作者简介
刘基(1311—1375),字伯温,祖籍平遥朱坑人。先祖避乱移居浙江青田,元代至顺年间(1330—1333)进士,任高安县丞、江浙儒学副提举,不久罢职归田。后任浙东元府都事,因反对招安方国珍,与朝廷大臣意见不合,受羁管处分。又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,不久又弃官而去。1360年(元顺帝至正二十年),受朱元璋聘请,协助其平定天下,任太史令。1368年(洪武元年)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。1370年(洪武三年),授弘文馆学士,封诚意伯。后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谗,忧愤而死。
刘基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,一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痛苦。散文古朴浑厚、锋利遒劲,以寓言体散文最为著名。游记则描写细致,清新生动。著有《郁离子》、《覆瓿集》、《犁眉公集》、《写情集》、《春秋明经》等。后人合编为《诚意伯文集》,或称《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