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孟尝君传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

读《孟尝君传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

读《孟尝君传》1

作者:王安石

作品原文

    世皆称2孟尝君3能得士4,士以故归5之,而卒6赖7其8力,以脱于虎豹之秦。嗟乎!孟尝君特9鸡鸣狗盗10之雄11耳12,岂足以言得士?不然,擅13齐之强,得一士焉,宜14可以南面15而制16秦,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?夫17鸡鸣狗盗之出其门,此士之所以不至也。

作品注释

选自《临川先生文集》,《孟尝君传》指司马迁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。

称:称颂,赞扬。

孟尝君:姓田名文,战国时齐国公子(贵族),封于薛地(今山东省滕县东南)。

士:士人,指品德好、有学识或有技艺的人。

归:投奔,投靠。

卒,终于,最终。

赖:依仗,依靠。

其:指门下士。

特:只,仅,不过。

鸡鸣狗盗: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秦昭王所囚,有被杀的危险。他的食客中有个能为狗盗的人,就在夜里装成狗混入秦宫,偷得狐白裘,用来贿赂昭王宠妃,孟尝君得以被放走。可是他逃至函谷关时,正值半夜,关门紧闭,按规定要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出去,而追兵将到。于是他的食客中会学鸡叫的人就装鸡叫,结果群鸡相应,终于及时赚开城门,逃回齐国。后成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美谈。

雄:长、首领。

耳:罢了。

擅:拥有。

宜:应该

南面:指居于君主之位。君王坐位面向南,故云。

制:制服。

夫:发语词。

白话译文

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,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,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,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。唉!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,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!如果不是这样,(孟尝君)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,只要得到一个贤士,(齐国)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,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?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,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。[1] 

结构分析

(一)自“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”至“以脱于虎豹之秦”——记叙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。(起)

(二)自“嗟乎!”至“岂足以言得士”——

说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。(承)

(三)自“不然”至“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”——

说明孟尝君如能得士,便不需鸡鸣狗盗之力。(转)

(四)自“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”至“此士之所以不至也”——

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(在鸡鸣狗盗出其门)。(合)

读《孟尝君传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

创作背景

    《读〈孟尝君传〉》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读后感,也是一篇驳论文,旨在破“孟尝君能得士”的世俗之见。

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,手下食客常达数千人,以好养士著称,曾借助所养之士逃出秦国。王安石却别出新见,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,通过对“士”的标准的鉴别,驳斥了“孟尝君能得士”的传统观点,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“鸡鸣狗盗”之徒的行列,使人耳目一新。

全文仅用九十个字,就完成了立论、论证、结论的全过程。结构严谨,用词精练,气势充沛,被誉为“文短气长”的典范。

   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,在嘉佑三年(1058年)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中,就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,建议朝廷改革取士、重视人才。熙宁四年(1071年),在王安石的主持下,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法令,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,恢复以《春秋》,三传明经取士,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。

在王安石看来,士应是大则“足以用天下国家”,小则“足以为天下国家只用”,因此士的才干“居则为六官之卿,出则为六军之将”,而不是皓首穷经,从政时“则茫然不知其方者”。[5]  王安石的《读〈孟尝君传〉》,名为读后感,实则借题发挥,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。

作品鉴赏

    本文是王安石读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后所写的一篇读后感,旨在破“孟尝君能得士”的世俗之见。孟尝君以好养士著称,手下食客常达数千人,王安石通过对“士”的标准的鉴别,驳斥了“孟尝君能得士”的传统观点。全文只有四句话,可是转折跌宕,气势充沛。

第一句摆出待批驳的观点,说明世人对孟尝君的传统看法:“孟尝君能得士”。接着写出这一论点的两个依据:一个是“士以故归之”,这是概括地说;一个是“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”,这是从具体事例说。干净利落,开门见山竖起了要论驳的靶子,可谓“立”。

第二句先用感叹词“嗟呼”加强语气,然后直接了当地驳斥“孟尝君能得士”的说法,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罢了,怎么能说他能得士呢?斩钉截铁,一下子就把“士”和“鸡鸣狗盗”之辈区别看来,开语警策,反驳有力,将“世皆称”云云一笔扫倒,此可谓“驳”。

第三句转折腾挪,加深反驳之意,用反证法提出自己对“士”的标准的看法:“士”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,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,得到一个“士”,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,制服秦国。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“士”,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,从而证明孟尝君的“士”不足以称为“士”,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、片面性的看法。新意独出,直追根本,为一篇文章的旨意所在,此可谓“转”。

第四句承接上文,深入一层,运用逻辑推理解析孟尝君不能得士的原因,又驳首句所讲的“士以故归之”,下断语作结,补足对孟尝君能得士的批驳。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的理由:鸡鸣狗盗之徒出入其门,真正的士是不会跟孟尝君走的,这一断,如斩钉截铁,铿锵有力,不容置辩,此可谓“断”。

全篇紧紧围绕“孟尝君不能得士”的主旨,一立,一驳,一转,一断,把孟尝君能得士传统看法一笔扫到,虽转折三次但严谨自然,议论周密,词气凌厉而贯注,势如破竹,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。

读《孟尝君传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

名家评价

沈德潜:语语转,笔笔转,千秋绝调。

谢枋得:笔力简而健。

金圣叹:凿凿只是四笔,笔笔如一寸之铁,不可得而屈也。读之可以想见先生生平执拗,乃是一段气力。

吕留良:陡绝处全在一结,然欲取陡势,须向前迤逦处先安顿得地步好。

吴楚材: 文不满百字,而抑扬吞吐,曲尽其妙。 

吴汝纶:此文乃短篇中之极则,雄迈英爽,跌宕变化,故能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。 

李刚已:此文笔势峭拔,辞气横厉,寥寥短章之中,凡具四层转变,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。

楼迂斋:转折有力,首尾无百余字,严劲紧束,而宛转凡四五处,此笔力之绝。

读《孟尝君传》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

作者简介

王安石(1021年-1086年),字介甫,号半山,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

文学家、改革家。庆历二年(1042年)进士及第,历任扬州签判、鄞县知县、舒州通判等职,政绩显著。熙宁二年(1069年),任参知政事,次年拜相,主持变法(熙宁变法)。因保守派反对,熙宁七年(1074年)罢相。一年后,宋神宗再次起用,旋又罢相,退居江宁。元祐元年(1086年),保守派得势,新法皆废,病逝于钟山,谥号“文”,世称王文公。

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、逻辑严密,有很强的说服力,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;短文简洁峻切、短小精悍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其诗“学杜得其瘦硬”,擅长于说理与修辞,晚年诗风含蓄深沉、深婉不迫,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,世称 “王荆公体”。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集拾遗》等存世。

古文学习网 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guwenxuexi.com/guwenguanzhi/358.html
喜欢 ()or分享